总括 | Overview
© Image by Peter Dixie
我们将南横步行街,这条原本是小吃街的步行街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从宏观出发,将整片街区看作一个整体,把步行街、建筑、室内、景观、导视的关系整体系统化考虑,相互呼应。在改造中,新的业态引入这个街区,我们追寻原本属于大众的积累多年的充满人文风情的市井空间记忆,创造一个结合文化展示、体验、生产和经营为一体化的综合性步行街,一个流动着的贵州文化体验馆。
▼ 改造后项目外观 Exterior View of The Project After The Renovation

© Image by Peter Dixie
▼ 整体鸟瞰,Aerial View of The Site

首先,我们的设计从功能需求出发,根据场地里既有的限制因素,解决现有核心问题:
1:原建筑入口标示性不强,导致难以引入人流至内街;
2:原商业内街内部环境较差,通风和采光不好、阴暗潮湿,脏乱现象严重,在暴雨天气倒灌雨水至室内;
3:业态分布不合理,导致商业内街利用率不高,常年处于荒废状态;
4:整个街道长约128米,原建筑外立面单一冗长,步行体验感不好。
▼ 步行街场地原貌,Site Before Renovation

© Image by MOON Archives
▼ 改造前室内状况,Interior Condition Before Renovation

© Image by MOON Archives
建筑设计 | Architecture Design
外立面的设计考虑新秩序商业空间与步行街商业广场交接和互动的关系,保证外立面在现有场地中保持独立,同时建立周边传统风貌区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周边建筑物高度、广场空间、室内空间、行人步行体验、天气、视野是建筑外立面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筑外立面通过原始的柱间距进行最开始原型的分隔,每个柱间距形成一个独立的立面元素,之后,相同功能合并为同一单元,不同的使用功能形成独立的构成单元。不同的构成单元,依据功能和步行街的影响,形成前后错落的组合关系。前侧步行街广场较为开阔的位置,外立面体块向前较多推进,前侧步行街广场较为狭窄的位置,外立面体块较少推进,形成丰富的步行街立面节奏。外立面与对面底层商业及居民楼形成或开阔或狭窄的步行街,影响到外立面体块的上升或下降。前部较开阔的广场位置,适当抬高外立面体块,达到醒目,形成广场中视觉聚集的焦点的目的;前部步行街较窄的位置,外立面适当下降,避免因步行街两侧都较高带来的感知压迫。
▼ 建筑细部夜景,Building Facade Night View

© Image by Peter Dixie
在立面的形式处理与材料选择上,屋顶形式采用中国传统双坡屋顶,外立面选用传统青砖;除传统材料外,氟碳烤漆金属边框,玻璃门窗等现代材料为主。不规则外砌砖墙,丰富建筑外立面的视觉感受。整体外立面,依托材料变化,形成反应内部空间节奏的虚实外立面节奏。商业店铺位置以砖墙为主,形成实体外立面视觉效果;内部休闲广场,美食广场以及入口位置通过幕墙玻璃以及穿孔金属板的材料使用形成虚体的外立面节奏。
▼ 建筑细部夜景,Building Facade Night View

© Image by Peter Dixie
地面铺装设计也通过独特的地面铺装连接不同的建筑物与周边的社区,在下雨天地面铺装会形成不同的风貌。地铺秩序采用一种有统一感的主色调铺装强化街道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而细部色彩设计亮丽、富于变化、生动活泼,以体现商业街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根据流动空间、集散空间和停留空间不同的空间属性,结合建筑外立面和室内虚实空间进行了五块区域划分,以给人方位感与方向感,以及空间性格; 地面与街道整体环境气氛相协调,强化街道的个性形象,用不同色彩、质感的材料经过设计、按一定的规则逻辑拼接、组合呈现不同的感受。
▼ 雨后的地面铺装, Pavement

© Image by Peter Dixie
主入口设计 | Main Entrance Design
针对原有入口标示性不强,仪式感不足等问题,采取在外立面置入不规则穿孔金属板的几何形体主入口,与外立面在材料和形体上产生较大的冲突,产生视觉刺激。利用穿孔金属板后部灯光布置,使不规则穿孔金属板入口在夜晚形成视觉焦点。创造性的打通南横街的商业动线,根据场地地形、周边建筑物高度、街道形成的小型广场空间等分析人流、视野与天际线,确定三个主入口的位置与形式。

© Image by Peter Dixie
室内设计 | Interior Design
原有临街铺面44间,室内铺面45间。突破传统商业内街格子间排列情况,通过解构的方法,破除商业空间的分隔,将商业空间灵活,开敞地布置到整体商业空间中,相同商业业态组成无分隔的功能体块,再通过各个体块的旋转,尽可能地形成室内外无差别的连贯空间,建立新的空间秩序。内部商业空间中,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商业内街,经过每个组团商业片区和开放活动空间,都将依次形成虚与实,收与放的空间节奏,通道两侧商业店铺围合收的空间节奏,入口和广场形成放大的空间节奏,为顾客提供较好的游逛体验。在虚实节奏中,围绕开放空间布置形成以咖啡、定制、手工等业态为主的休闲广场和以开放餐吧等业态为主的美食广场。两个广场空间,借助室外立面线挂小青瓦材料的使用与绿植的搭配,营造斑斓的光影交替效果。室内商业空间三个入口和两个广场位置均布置视觉端景,从室外步行街走过或进入室内都有较好的视觉引导性和美观性。
▼ 改造后项目外观 Exterior View of The Project After The Renovation

© Image by Peter Dixie
空间形式上吊顶形式延续室外双坡屋顶,通道两侧商业店铺共同组成双坡吊顶形式。吊顶采用格栅与金属板交替,既可暗示每间店铺的位置,又能使视线、光线穿透,避免层高造成压迫感。开放式商业店铺灵感来源于西方market开放形式,将现状相对封闭的店铺化繁为简,使室内的视觉感受较为开阔。所有店铺之间无通顶隔墙,保证室内商业空间整体连贯;通道直接与店铺吧台交接,消费者与店主沟通更接近,且可近距离观看到商店内食品操作,增强体验感。朝向室内的店铺体块形式与朝向步行街的店铺体块关系交错、咬合,强调两个体块整体性,保证整体功能分区边界清晰。通过外立面的虚实关系,增加内部空间的公共空间,外立面的大面积开窗以引入阳光、空气,同时步行者可以看到室内公共空间;为解决排水问题,研究场地竖向并在室内外都设置截水沟。
▼ 步行街全景图 The Panorama of Nanheng Pedestrian Street

© Image by Peter Dixie

© Image by Peter Dixie
▼ 内街入口,Entrance

▼ 总平面图 Masterplan

© Image by MOON Archives
▼ 平面图 Plan

© Image by MOON Archives
▼ 立面图 Facade

© Image by MOON Archives
▼ 爆炸轴测图 The Exploded Axon Drawing

▼ 细部详图 Details



© Image by MOON Archives
▼故事线,Story Diagram



项目名称:南横步行街
项目地点:中国贵阳
项目面积:6892平方米
设计公司:木月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毛颖,张书航
设计团队:付艺彬,李元涛,曾玮
参与人员:沈王,张诗敏,陶颖,张真珍,王月玫
结构咨询:许尉华
设计内容: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导视设计
设计周期:2018.04-2019.01
建设周期:2018.11-2019.06
项目业主:贵州全林集团
摄影师:Peter Dixie
Project Name: Nanheng Pedestrian Street
Location: Guiyang,China
Area: 6892 ㎡ mixed-use
Design Firm: MOON Architects
Principal Architects: Mao Ying,Zhang Shuhang
Design Team: Fu Yibin,Li Yuantao,Zeng Wei
Participants: Shen Wang,Zhang Shimin,Tao Ying,Zhang Zhenzhen,Wang Yuemei
Structural Consultant: Xu Weihua
Type: Architecture Design,Interior Design,Landscape Design,Sign Design
Design Period: 2018.04-2019.01
Construction Period: 2018.11-2019.06
Client: Quanlin Group
Photography: Peter Di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