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旧点亮社区”-东莞历史街区的社区小酒馆/Archseeing见筑社

 

今日热门
 



东莞市的莞城东正社区,城市肌理可追溯到明朝东莞县城墙的东城门区域。项目所在的东正路2号,原建筑体由两个相联的小房子合拼而成,为20世纪70年代的两层砖混结构与明清遗留的青砖墙基混合体。建筑单层建筑面积为36平方米,庭院占地面积39平方米,除正门面向公共区域,其余面皆为密集的房屋包围。





项目入口连接老巷肌理,正面马路,右侧为二战日本侵华后明城墙东段红石遗迹。建筑东侧是一条仅90厘米通往邻居房子的过道。西侧与北侧紧贴邻居,形成狭窄封闭区域,外面无法进入。该房子较周边的建筑矮,处于老建筑群的一个低谷,加上周边植物的遮盖,建筑常年处于潮暗的状况。建筑经几个时期多次改建,结构、卫生、采光、热工性能等问题突出。邻居多为空置房子,也存在安全隐患。




 项目委托人为本土的年轻文化工作者,他们希望在莞城旧区以低成本改造一个旧建筑为一家社区小酒馆,一个多功能的聚会和文化分享平台。以根植本土重燃社区活力。



原狭小潮湿的空间里需满足可提供人们消费,停驻,观赏的商业空间。在热工性能上,改造保留老房子空间主体,拆移紧贴建筑主体的加建物,扩大建筑朝向庭院的采光通风面,同时引入二层和天台的采光,使建筑明暗有度,通风透气。除此之外,设计还把原两个厕所的其中一个移到庭院原储藏室位置,除了减少潮湿因素,能更好服务室内外不同客户外,新构筑物还与大门结合,形成庭院的空中休憩和观赏平台。







结构加固与功能重组相关。原3米乘以6米的最大空间不足以同时满足吧台、操作台、冰库以及舒适的停驻和交通空间。因此设计在原两小房子交接的楼梯和公共的墙体处,扩展了原墙洞以连接成酒馆的主厅,新楼梯和厨房构成的结构体则成为建筑结构重要的支撑点。同时局部加强原老房子承重砖墙和楼板的稳固性。









新楼梯开口侧朝向主厅入口,呈迎接的形态,同时沿新厨房墙体旋转至二层平台。楼梯井顶部保留为原老建筑的硬山搁桁结构,形成一个空间拔高的提升感。顶部几片玻璃瓦和窗户在白天把日光弥漫在旋转而上的楼梯,晚上楼梯则笼罩在顶部竹灯的氛围中。






设计把二层空间做成一个视线和庭院景观相接,人行流线可连接天台的休憩空间。空间把原阳台墙拓宽,形成可观景同时满足以后多人分享交流的平台。二层侧门通过70年代斑驳的水泥楼梯可通往天台,在上面可以体验周边环绕的老莞城肌理,透过前面路边大榕树的枝叶还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街道。






“连房广厦”是传统岭南园林在小空间里组织建筑物与内庭院的经典方式,就在莞城城外不远处的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便在占地不多的空间里营造出错落有致的“咫尺山水”。在这个项目的空间组织上,借鉴了“幽”与“览”、“明”与“暗”的传统造园意旨,使空间在“压抑”和“释放”中转切;使空间充满丰富的可发掘性;使房子虽小,却可以安顿人的精神和梦想,连接社区的神经。



在材料的运用上,设计把空间改造和加固过程中的原砖瓦进行重复利用,减少建造污染。建筑主外墙和庭院内墙使用了老砖瓦和旧混凝土砌砖的混合拼接。在新空间塑造上则使用了褐色打花金属板与胡桃木纹面,使从大门,到吧台,楼梯,二层局部墙体,天台,都有一条明晰的新材料脉络,以引领着一条新体验动态流线。除此,空间主要视觉面使用了当地传统手工艺莞草编织物和龙舟雕刻作为装饰。新旧材料在这里鲜明地碰撞又在用空间叙说着本土文化。









这个总建筑面积仅100余平方的空间,现在每天接待着三三两两络绎不绝的年轻客人,一个历经600余年的建筑,尽管经历过数次战乱和改造,现在的它正作为东莞老城一个微小的城市更新样本,承载着建筑、城市和人文延续的意义,同时也是对现代老城改造模式的批判和反思。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东莞历史街区的社区小酒馆
建筑事务所/公司/机构/单位: 见筑社文化发展(深圳)有限公司Archseeing
公司所在地:中国深圳、东莞、香港
项目完成年份:2021
建筑面积: 105㎡
项目地址: 中国东莞市莞城街道东正社区东门路2号
主创设计师:尹烨敏
设计团队:Roy Worth、尹栋源,王磊
委托方:RENEW续旧酒馆
摄影师:  刘健星 刘中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设计邦微信公众号
文章用设计邦客二维码

扫码加入设计邦客
设计邦客是以设计行业媒体、教授、学生、设计师、材料商、渠道商为主体,倾力打造中国最大的设计师实名通讯录。
 
设计邦  - qianqian94
2021-05-06
版权声明:除特殊注明外,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于设计邦
浏览次数:3255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上传要求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手机版